经济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春解码千年声影:昌黎“三歌一影”里的非遗新生
发布时间:2025-07-21 查看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领会“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系“经彩非遗冀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团走进昌黎县文化馆,开启探寻非遗“三歌一影”的文化调研之旅。同学们实地走访昌黎独具特色的“三歌一影”非遗项目——地秧歌、民歌、吹歌,皮影戏,感受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传承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
踏入昌黎县文化馆,演员们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非遗盛宴。首先,同学们观看了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宋建亮老师带来的经典剧目《妞》《丑》《擓》,传神入微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实践队员中有一位昌黎本土同学赵玉琳,她表示:“地秧歌不仅是一种地方戏曲,更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昌黎人的文化记忆。”
接着一位演员老师为同学们带来民歌《绣灯笼》,旋律悠悠淌出,歌声里藏着的是细腻情思,同学们都在表演中听得入迷;最令人震撼的是皮影戏台,灯影一亮,“龙生九子”的故事便活了过来,驴皮影儿在艺人手中腾跃摆尾,古老传说透过光影与馆内的文化气息交融,浸满了非遗传承的厚重与灵动。
表演结束之后,同学们来到幕后亲身体验操纵皮影,在幕布后感受这项古老技艺的独特魅力。过程中,非遗传承人首先演示了皮影人偶的“关节密码”:通过3-5根竹杆的巧妙配合,原本静止的皮影能进行抬手、踢腿等动作。体验过后,学生代表张佳萌说道,“这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场体验让同学们明白,皮影不仅是“耍手艺”,更是与历史对话的过程,每一次抬手落杆,都是对千年文化的生动传承。”
在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从事地秧歌传承30余年的宋建亮老师创建建亮民间艺术培训基地,免费教授地秧歌技艺,对地秧歌传承贡献了重要力量。宋老师说到,“非遗传承,我们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此次对话非遗让同学们认识到非遗传承既要守得住匠心,也要找得到新意。正如馆长所言,“当老手艺能与当下生活对话,文化的根脉才能真正扎得深、长得旺。”
此次实践不仅是文化符号的简单呈现,更成为青年与历史对话的鲜活注脚。“三歌一影”的传承密码,藏在传承人指尖的温度里,也藏在传统与现代碰撞的火花中。这让同学们认识到,对非遗的守护从不是复刻过去,而是以青春视角为其注入当代叙事,要让千年技艺在年轻心灵中生长出属于新时代的根须。这场实践,终以“看见”开始,以“行动”延续。当更多青年接过传承的接力棒,非遗的生命力便不再困于时光褶皱,而会在创新与坚守的平衡中,成为照亮文化长河的不灭星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