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系部新闻
经济系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秦皇岛两馆一塔
发布时间:2025-07-17  查看次数: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与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系组建“经彩非遗冀新生”中华文化传承团,在院组织部副部长赵丽云、系团委书记贾红玉的带领下,于7月5日前往秦皇岛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探访秦皇岛博物馆、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与源影寺塔,在行走中解码历史基因,在对话中探寻非遗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路径,为这座滨海古城的文化传承注入青春活力。
秦皇岛博物馆庄重典雅,传承团成员首先驻足于“山海港城·文明之脉”常设展厅。从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到明清年间的海防兵器,一件件文物串联起秦皇岛从远古聚落到“畿辅门户”的发展脉络。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成员们重点关注了馆藏“明代铁炮”与“长城砖雕”,前者见证了秦皇岛作为军事要塞的历史地位,后者则以细腻的纹样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没想到一块普通的城砖上,竟刻有寓意‘国泰民安’的吉祥图案,这就是古人最朴素的文化表达。”传承团成员小李一边记录,一边感慨。在互动体验区,成员们还亲手尝试了“拓印技艺”,将博物馆藏的清代碑刻文字复刻在宣纸上,指尖触碰的墨痕与纹理,让传统文化的传承从“观看”变为“参与”。
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这座由百年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博物馆,本身就是“工业遗产活化”的生动案例。在“古代玻璃”展区,战国时期的“蜻蜓眼玻璃珠”凭借绚丽的色彩与精巧的工艺,成为成员们关注的焦点——其复杂的分层烧制技术,印证了中国古代玻璃制造的高超水平;而在“近代玻璃”展区,1922年秦皇岛耀华玻璃厂生产的“老玻璃片”,则讲述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崛起故事。最让成员们兴奋的是“玻璃非遗技艺”体验环节,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了“灯工玻璃”制作:一根玻璃管在火焰中软化、弯曲、塑形,短短几分钟,便化作一只栩栩如生的玻璃蝴蝶。传承团成员小张主动尝试,在传承人指导下完成了一件简易玻璃挂饰,“高温下的玻璃像有生命一样,这种‘火与土’的艺术,需要耐心更需要热爱。”
传承团探访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源影寺塔。这座始建于金代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历经800余年风雨依然挺拔。塔身的浮雕佛像、砖雕斗拱保存完好,尤其是塔基处的“海水云纹”图案,线条流畅、意境悠远,展现了金代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源影寺塔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秦皇岛地区佛教文化与民俗文化融合的见证。”当地文保专家向成员们介绍,每逢传统节日,周边群众仍会来此祈福,塔下的“塔影照莲池”景观,更是古昌黎“八景”之一。传承团成员围绕塔身仔细观察,用相机记录砖雕细节,并不时与专家交流保护心得,“如何让千年古塔在当代‘活’起来?或许可以结合数字化技术,让更多人通过线上‘云游览’感受它的魅力。”成员们的建议,为古塔的活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
“经彩非遗冀新生”传承团以“探访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身份,深入挖掘滨海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从博物馆的文物解码,到玻璃非遗的技艺体验,再到古建塔群的实地考察,成员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深刻理解了“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在创新中延续根脉”的意义。未来,传承团将整理此次探访的图文与视频素材,通过线上专题、校园分享会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秦皇岛的文化故事,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版权所有: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站备案编号:冀ICP备13018366号
©2016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28号 | 邮编:050091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