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系部新闻
【科技赋能金融与财政--秦皇岛行】实习调研第五日:秦皇岛花厂峪
发布时间:2025-07-16  查看次数:

7月11日,我系18名师生走进这片英雄土地。站在花厂峪抗日纪念馆前,山风穿过苍松翠柏,拂过馆内静静陈列的行李袋、战马鞍和纺车,仿佛仍在诉说那段血火交织的岁月。
花厂峪村,这个位于秦皇岛市以北约40公里的山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承载了非同寻常的历史使命。山高林密、地势险要的地理环境,使其成为冀东东工委的驻地,被冀热辽边区军民誉为“小延安”。纪念馆中最难忘的展品是一架普通的纺车。“这纺车是战时的‘武器’!”讲解员告诉我们:“花厂峪百姓用它纺线织布,为战士赶制军装。”这架纺车背后,是花厂峪人民用生命书写的忠诚。1943年秋,6000多名日伪军对靴脚沟实施“梳篦式”清剿。为掩护部队转移,全村84人被害,其中包括22名襁褓中的婴孩。
“铜墙铁壁花厂峪,固若金汤靴脚沟”——在村中山壁上,一行鲜红大字赫然醒目。这原为1947年热河省人民政府授予的锦旗题词,如今已成为这片土地的精神象征。硝烟散去,新的挑战接踵而至。作为革命老区,花厂峪曾长期深陷贫困。在村民中心二楼的村史馆,我们看到了花厂峪的沧桑巨变。“以前到镇里得走两个多小时,去县城得提前一天出发,2010年前,村里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讲解员指着展板上的老照片说。改变始于基础设施的脱胎换骨。2019年以来,花厂峪村全面启动农村面貌改造提升:道路建设、饮水工程、通信覆盖改变了村子的整体风貌。 “这些路当年就见效了,”村民告诉我们,“以前板栗每斤5块钱都难卖,路通后直接涨到10块。”
当学生站在花厂峪的青山翠谷间,他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烽烟,更读懂了乡村振兴中的“发展经济学”——从罗文将军的行李袋到农家乐的葡萄架,从浴血奋战的纺车到电商平台的板栗,红色基因正在新时代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花厂峪的脱贫致富路,为师生们上了一堂深刻的思政课,感悟革命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为专业学习注入了精神动力。

 
 
版权所有: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网站备案编号:冀ICP备13018366号
©2016河北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旗大街428号 | 邮编:050091

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博